企业名称:三友制笔科技
联系人:周总
电话:0086-795-6489807、6489809
手机:13576296459
邮箱:sales@sunyougroup.com
传真:0086-795-6489809
网址:www.sunyougroup.net
地址:江西省丰城市工业园袁渡凤凰洲工业区
这个小部件让中国制造走了69年,年入13亿(江西中性笔墨水)
改革开放以后,中国的工业方才兴起;与之相对的,是圆珠笔与钢笔一起,成为一种时代风尚,制笔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崛起,将圆珠笔产业瞬间煮沸。由于市场竞争日益激烈,制笔企业的盈利也日渐衰减。浙江一家老牌制笔企业表示,在改革开放前,一支圆珠笔的净利润高达6到8毛;市场饱和后,每家都山寨这只笔,“正品”利润直接下降到4毛。此时,它的生命力难以为继,企业难以盈利,也就没了创新升级的资本。
其间,真彩等后进同行西风东渐,以中性笔抢夺大量市场;2008年后,真彩、晨光、贝发等后起之秀基本上将传统圆珠笔逼上绝路。当时,苹果手机已出了好几代,而中国的互联网还未得到普及。
(贝发圆珠笔)
2011年,贝发集团董事长邱智铭表示,中国仍然缺乏制造圆珠笔笔头的高端设备,这引起了国家高度重视。这年,国家科技部设立“制笔行业关键材料及制备技术研发与产业化”项目,国家拨款6000万攻坚笔头工艺壁垒。
终于,这场攻坚战终于画上了成功的句号,中国在制作笔头这门工艺上,赶超了绝大部分制造大国。
现在,欧美、日本等诸多科技大国的工业均步入智能化升级,它们却不能制造一个像样的笔头。
中国需要自强,也需要包容
其实在去年1月、李克强总理提出“圆珠笔的钢珠需要进口”之前,人们绝少关注圆珠笔产业的历史与发展现状,网上也从未出现过如此多的文章与吐槽。吐槽的内容,基本上呈一边倒的比较性批判:同为制造大国,中国太差了。
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,但过于片面。首先,中国在1948年就自产笔头,“中国不能生产制造圆珠笔”这种说法根本站不住脚。
其次,进口笔尖钢与进口工艺设备,折射出中国在该领域的不足,与国外技术的优秀,但优秀不能一概而论。在目前,世界上Z大的两个制笔企业,一是德国的Hutt,一是瑞士的Mikron。但前者精度差、效率低,已处在淘汰边缘,因此世界上Z好的工艺,仅在瑞士。瑞士本就是细节与匠心的国度,人们不该将“出口”与“瑞士”混为一谈。中国是进口了部分来自日本、德国的材料和设备,它们是要比中国的好,但与瑞士对标,它们差得很远。
中国制笔工艺落后,还有一个原因:利润太低。科技部部长万钢表示,在美国,普通圆珠笔售价高达1.99美元,而中国,利润只有1毛钱。对于这点蝇头小利,没多少人会动心。利益面前,研发创新无异于苍白的情怀。
在工业细分领域,国家的重视程度也掣肘了中国制笔能力。在军工、高科、重工等代表国家实力的领域,国家会花大量物力财力进行人才培养;对于众多民用工业,比如圆珠笔,则属于边缘化产业,技能型人才也很少,因为他们都去军工、高科、重工里面抢饭碗去了。
因此,造成这样的局面,并非一句“中国不行”就能了事,它是在世界、市场、行业的共同斡旋之后,所形成的局面。
反观美国,它一度成为全球Z大的经济强国;德国,品质缔造者;日本,匠心精神……即便是这些有钱、品质好、重细节的国度,它们早早地步入了工业文明、智能化时代,但依然不能做好一个笔头;再看中国,在物质匮乏、技术落后时代里,在闹解放、闹革命的年代里,它依然奋力向前,为民用工业崛起,对于这样的中国,我们是不是该多一份包容、少一些苛责呢?
去2015年11月,当邱智铭提出做笔头的难题后,董明珠当即承诺:“一年之后,这种设备我负责交给你。”如今,中国实现了这种技术,主角却不是董明珠,董小姐再度沦为口诛笔伐中的跳梁小丑。我们姑且不论董明珠在这场设备研发中,投入的努力如何,单单从这个行业的前行者来看,恐怕也屈指可数。对于这寥寥无几的努力改变尴尬现状的人,我们是不是也该多一份包容呢?
国家,存在它的不足;再完美的人,也必有缺陷。我们看待一个人、一个国家,都应该更加立体化,欣赏它的优点,同时包容它的短板。这样,我们才不会因为主观意识的傲慢与偏见,而蒙蔽了自己的双眼。